暑期数学课第一课:变量与函数——从欧姆定律开始

第一课:变量与函数——从欧姆定律开始

(适合三年级以上,结合电路实验)

📌 课程目标

  1. 理解“变量”:在电路中,电压(V)、电流(I)、电阻(R)都是可以变化的量,它们就是变量
  2. 理解“函数”:欧姆定律(V = I × R)就是一个函数,它告诉我们变量之间的关系
  3. 动手实验:用真实的电路测量、观察变量如何变化,并用万用表记录数据,绘制函数曲线。

🔧 实验材料

  • 电路元件:电池(9V 或 2节AA)、电阻(1kΩ、10kΩ)、电位器(可调电阻)、LED、面包板(可选)
  • 测量工具:万用表(测电压、电流、电阻)
  • 其他:导线、纸笔(记录数据)、坐标纸(画函数图)

🚀 实验步骤

1. 认识变量:电压、电流、电阻

🔹 电压(V):电池的“推力”,单位是伏特(V)。
🔹 电流(I):电子的“流动”,单位是安培(A),实验中常用毫安(mA)。
🔹 电阻(R):阻碍电流的“关卡”,单位是欧姆(Ω)。

小实验:用万用表测量

  • 测电池电压(V):万用表拨到 DCV 20V,红表笔接电池+,黑表笔接电池-。
  • 测电阻(R):万用表拨到 Ω(欧姆档),直接测电阻的阻值。
  • 测电流(I):万用表拨到 DCA 20mA串联进电路(后面实验会做)。

2. 欧姆定律实验:V = I × R

电路搭建:

1
电池 (+) —— 电位器(可调 R) —— 固定电阻(保护 LED) —— LED —— 电池 (-)
实验步骤:
1. 调节电位器(改变 R),用万用表测量当前的电阻值(R)。
2. 串联万用表(测电流 I)
- 把万用表拨到 DCA 20mA断开 LED 和电阻的连接,把表笔串联进去(红表笔接电阻,黑表笔接 LED)。
3. 记录数据
- 调节电位器 5 次,每次记录 R(Ω)I(mA)

实验次数 电阻 R (Ω) 电流 I (mA) 计算 V = I × R
1 1000 9.0 9.0 × 1000 = 9V
2 2000 4.5 4.5 × 2000 = 9V
3 3000 3.0 3.0 × 3000 = 9V
4 4000 2.25 2.25 × 4000 = 9V
5 5000 1.8 1.8 × 5000 = 9V

观察规律:
电阻 R 变大,电流 I 变小(反比关系)。
V = I × R 始终≈电池电压(9V),验证欧姆定律!


3. 绘制函数曲线:I = V / R

在坐标纸上:
- X 轴:电阻 R(Ω)
- Y 轴:电流 I(mA)
- 画点:把实验数据标在图上,连成曲线。

结论:
- 这条曲线就是 函数 I = V / R 的图形!
- 电阻 R 是输入变量,电流 I 是输出变量,欧姆定律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!


4. 计算机思维连接:变量 & 函数

🔹 变量就像“盒子”
- 在计算机里,RIV 都是变量,可以存储不同的值。
- 比如:

1
2
3
4
R = 1000  # 电阻是 1000Ω
V = 9 # 电池是 9V
I = V / R # 计算电流 I
print(I) # 输出 0.009 A(即 9mA)
🔹 函数就像“魔法机器”
- 欧姆定律就是一个函数:
1
2
def calculate_current(V, R):
return V / R
- 输入 VR,输出 I


🎯 课后挑战

  1. 改变电池电压(V):用 2 节 AA 电池(3V)再做实验,看看 IR 的关系是否还是 I = V / R
  2. 用 Scratch 模拟:在 Scratch 里做一个“欧姆定律计算器”,输入 VR,自动计算 I

📝 总结

变量:电路中可以变化的量(V、I、R)。
函数:变量之间的关系(欧姆定律 V = I × R)。
实验:用真实电路测量数据,画出函数曲线!
计算机连接:变量存储数据,函数计算关系!

下一课:电容充放电——时间变量和指数函数! 🚀